「牛」與俚語

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,分為普通牛、駝峰牛以及犛牛、野牛四個屬種,其中以普通用的分佈最廣,數量也最多。牛也是千百年來農民耕田犁地不可或缺的幫手,現今仍有不少少數民族設置了專門的節日以慰問及犒勞耕牛。牛也成為了方言俗語中的重要內容。牛柄股掛上牛肩上,無犁不能免就是形容普通用的耕牛。

牛最早是由原古鹿分化的一支進行雜交,不斷進化而來。其為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現狀,體形變得不斷的高大健壯,並且頭上都長出光滑的角。現據1984年的統計,牛的頭數最多的是印度,巴林、俄羅斯、美國、中國等國家也擁有數量可觀的牛。

經過人類馴化的牛,最初以役用為主,如耕田犁地、馱拉重物等等。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,在18世紀後,由於科技的發展,機械化在農業中的應用變得逐漸普遍,現在只有少數發展中國家仍將牛用作役用為主,大部分國家的普通牛已經向專門化方向發展,如以食用為主、以乳用為主、食乳兼用等,這些牛都是經過專門的選種及雜交等科學手段進行改良的。

這與牛有關的方言俗語中,有形容牛的吃苦耐勞的品質,如「甘願做牛,免驚無犁通拖」,也有用牛來比喻貴重的物品,如「細漢偷挽匏,大漢偷牽牛」,類似如此的俗語還有很多。

在貴州部分地區的布依族,在農曆四月初八的時候,讓牛休息一天並喂食糯米飯等食物,以感激其一年的辛勞。中國的仡佬族也有著類似的節日,於農曆十月初一的時候,人們將兩個餈粑掛在牛的角上,帶牛去水邊散步,讓牛休息,這一天也叫牛神節或敬牛王菩薩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