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南俚語之起源

閩南語來源於河南光州固始縣一帶,是謂稱晉人所使用的河洛語。唐朝末年,中國已進入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年代,戰火在中原大地到處燃燒。農民遭受戰爭的禍害,不得不背井離鄉,紛紛向南遷涉。固始縣的王審知丶王潮丶王邽三兄弟帶領大批的流民,投靠王緒為首的武裝集團,取得保護。不久內部權力鬥爭,王緒被部下殺死。將士們推薦王潮為王,在中原站不住腳。他們帶領眾部下及依附他們的家屬,親戚朋友以及大批流民向南轉移,進入福建閩夷地區。他們披荊斬棘,開山造田,漸漸在福建站住腳。後逐步向氣候較好,土地比較肥沃的閩南發展。唐朝為聚集力量,收買人心,任命王審知為威武節度使,管理閩南一帶庶務。梁開平三年即公元九零九年,正式封王審知為閩王,後人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。

居住光州固始一帶的老百姓是晉人的後代。他們隨王審知遷移到閩南一帶,耕田牧魚,從中原老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,促使閩南一帶經濟很快地發展起來。為紀念家鄉,將在泉州附近入海的大江稱為晉江。將泉州背面的大海灣稱為洛陽江。唐開元年間,泉州開始拓城,到五代節度使留從效時期,已成規模。因為泉州區域像一條鯉魚故名為鯉城,市區裡種滿梧桐又名刺桐城,古稱溫陵。此後濱海的泉州逐漸開闢向外貿昜,成為東南沿海的大港口。對外開放,繁榮了閩南經濟。由河洛語演變來的閩南語,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,並逐漸產生閩南文化。其中閩南俚語以生活習慣丶民俗文化丶氣候變化丶天文地理等特點,在生產生活中,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以獨特丶幽默,貼近現實,作為間歇語表達出來。其含意形象逼真,生動活潑地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生活,並世代相傳,形成閩南語言文化特色!

隨著閩南人口的對外轉移,閩南語在台灣丶日本丶東南亞以及西方國家的華人區中,頗有一定影響。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的今天,世間萬物加速了新陳代謝。閩南俚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,在民間中流傳下來,成為閩南當地人民喜所樂聞的語言,甚為寶貴。如果後代再不發掘,恐將失傳,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,將是一種損失,殊為可惜也!

甘瑞 二零一三年七月八日於香江